其实,青少年的每一个 “异常行为” 背后,都藏着未被看见的心理需求 —— 可能是对 “被理解” 的渴望,可能是对 “自我价值” 的迷茫,也可能是生理发育与心理成熟不同步的矛盾。
今天,我们就对这 14 个问题进行深度拆解,从“核心表现” 挖到 “深层原因”,再给出可落地的 “科学应对建议”,帮家长和教育者真正 “读懂” 孩子,用对方法。
核心表现: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,认定“读书没意义”,用旷课、辍学等行为逃避,提起学习就烦躁。
•别骂“偷懒”,先聊 “价值”:带孩子体验不同职业(比如跟着医生查一次房、跟着设计师画一次图),让他明白 “学习是为了有更多选择,不是为了考高分”;
•用“小目标” 重建信心:从 “今天背 5 个单词”“弄懂 1 道数学题” 开始,每完成一个就肯定他 “你看,只要认真做,就能学会”;
•若伴随情绪低落、失眠,及时找专业心理咨询师干预,别把“厌学” 简单归为 “叛逆”。
核心表现:坐得住但学不进,注意力涣散,作业磨到半夜,错题反复错,明明努力了成绩却上不去,越学越累。
•先调“状态” 再谈 “学习”:保证每天 8-9 小时睡眠,每学 40 分钟休息 10 分钟,每天留 30 分钟运动(跑步、跳绳都可以,帮大脑放松);
•教“科学方法”:用 “思维导图” 梳理知识点,用 “费曼学习法”(把学到的内容讲给家长听)检验是否真的懂了;
•拆解决策压力:把“今天要写完作业” 拆成 “先写语文生字,再做数学计算题”,减少 “任务太多做不完” 的畏难情绪。
核心表现:大型考试前失眠、吃不下饭,进考场后手抖、大脑空白,平时会的题也写错,甚至想弃考。
•把“考试成绩” 和 “自我价值” 绑在一起:觉得 “考不好就是我没用”;
•把“考试结果” 和 “父母的爱” 绑在一起:怕 “考差了爸妈就不喜欢我了”;
•先做“认知调整”:和孩子说 “考试是帮你找不会的知识点,不是用来定义你好不好的”“不管考多少分,爸爸妈妈都一样爱你”;
•再练“放松技巧”:考前 5 分钟做 “腹式呼吸”(吸气 4 秒,屏息 2 秒,呼气 6 秒),帮身体快速平静;
•平时多“模拟演练”:按正式考试的时间、流程做模拟题,让孩子习惯 “考试节奏”,减少陌生感带来的紧张。
二、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4. 社交恐惧 / 回避:“不敢说话”,是怕 “不被喜欢”
核心表现:不敢在课堂发言,被点名就脸红到脖子根;拒绝参加聚会、春游,甚至怕去食堂吃饭;遇到同学会绕路走,怕“没话说很尴尬”。
•天生气质内向敏感:对“别人的眼光” 更在意,容易放大 “被否定” 的恐惧。
•别逼“大胆点”,从 “小步走” 开始:先让孩子和同桌一起买文具、借橡皮,再慢慢拓展到 “和 1-2 个好朋友周末约着玩”;
•教“具体社交技巧”:比如见面说 “你今天的书包真好看”,找不到话题时问 “你最近在看什么书 / 玩什么游戏呀”,帮他减少 “不知道说什么” 的焦虑;
•告诉他“真相”:“其实别人更关注自己,不会一直盯着你的‘缺点’,就算说错话也没关系,大家都会忘的”。
核心表现:同学考高分、穿新鞋,会说“有什么了不起”;别人受表扬,会撇嘴翻白眼;甚至偷偷藏同学的作业本,希望对方出错。
•自我价值感不稳定:需要通过“和别人比” 来确认自己的价值,别人好就意味着 “我不好”;
•先认可“情绪正常”:和孩子说 “看到别人比自己好,有点不舒服很正常,妈妈小时候也有过”,别让他觉得 “自己小心眼很坏”;
•再引导“转化情绪”:把 “他比我好,我讨厌他” 变成 “他能做到,我也可以试试”—— 比如 “你看他数学好,要不要问问他平时怎么做题的?”;
•帮他“找到自己的优势”:“你画画比他好呀,上次手抄报老师还特意表扬你呢”,让他明白 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,不用和别人比”。
核心表现:课间一个人坐着,不参加小组活动;回家就关房门,不和父母交流;朋友圈设“仅自己可见”,日记里写满 “没人懂我”。
•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:想“做自己”,但又不知道 “自己是谁”,陷入矛盾;
•有过“表达被否定” 的经历:比如说 “我喜欢画画”,被家长说 “没用”,慢慢就不想说了;
•早期成长中缺乏“被理解” 的体验:觉得 “就算说了,别人也不会真的懂”。
•别硬闯“小世界”,先给 “安全感”:留一张纸条 “妈妈看到你最近不太开心,如果想聊,我随时在客厅等你”,让他知道 “不用急,我会等你”;
•用“共同兴趣” 打开话匣子:陪他拼乐高、看动漫、打游戏,在轻松的氛围里,他可能会主动说 “这个角色好厉害”,再慢慢延伸到其他话题;
•创造“不评判的环境”:不管他说 “我想当网红” 还是 “我觉得上学没意思”,先听,别立刻反驳 “你这想法不对”,先让他 “敢说”,再慢慢引导。
7. 异往偏差:“过度关注” 或 “完全回避”,是 “好奇没被正确引导”
核心表现:上课偷偷看某个异性同学,放学想一起走;给异性写纸条、送礼物,甚至在校园牵手拥抱;或因害怕“被说闲话”,故意不和异性说话。
•缺乏科学的性教育和异往引导:要么觉得“对异性有好感很羞耻”,要么不知道 “怎么得体相处”。
•别贴“早恋” 标签,先 “正常化”:和孩子说 “青春期对异性有好感很正常,说明你长大了”,消除他的羞耻感;
•教“边界感”:告诉孩子 “喜欢一个人可以,但不能强迫对方陪你,也不能因为喜欢就影响学习”,比如 “想和他聊天,可以约定每天写完作业聊 15 分钟”;
•做“情感教育”:用电影、书籍里的例子,和他聊 “健康的喜欢是互相鼓励、一起进步,不是整天黏在一起”。
三、行为与情绪控制问题8. 网瘾 / 网络依赖:“离不开手机”,是现实里 “找不到快乐”
核心表现:放学先玩手机,作业拖到半夜;刷短视频、打游戏到凌晨,上课睡觉;没收手机就发脾气、哭闹,甚至偷偷买手机。
•现实逃避:学习受挫、没朋友,在现实里找不到成就感和归属感,只能在网络里找(比如游戏赢了会被夸,短视频会有很多赞);
•即时反馈诱惑:网络能快速满足需求(刷 10 秒就有乐子,游戏打 1 局就有奖励),而现实里 “努力学习要很久才会有成绩”,孩子更难坚持。
•别“一刀切” 没收,先 “找替代”:帮孩子在现实里找到兴趣 —— 比如报篮球班、画画班,让他觉得 “打球比玩手机更有意思”;
•一起定“规则”:和孩子商量 “每天写完作业可以玩 1 小时,晚上 10 点后手机交上来”,规则要具体,家长也要遵守(比如孩子玩的时候,家长别自己刷手机);
•多给“现实认可”:孩子帮家里做家务、主动学习,及时夸他 “你今天主动收拾房间,真能干”,让他在现实里也能感受到 “被肯定”。
9. 自制力差 & 10. 情绪不稳定:“忍不住”,是大脑还没 “长熟”
核心表现:计划好写作业,却忍不住刷短视频;答应不买零食,看到商店就走不动道;上一秒开心,下一秒就因为一句话发脾气、哭鼻子。
•大脑发育没成熟:负责理性控制的前额叶皮层,要到 20 多岁才发育完全,青少年容易 “冲动行事”;
•青春期激素波动:雌激素、雄激素变化,直接影响情绪,让情绪像“过山车”;
•没学过“情绪管理技巧”:不知道怎么识别 “我现在很生气”,也不知道怎么 “不摔东西就把气发出来”。
•帮他“识别情绪”:当孩子发脾气时,问他 “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?因为妈妈刚才没答应给你买玩具?”,让他知道 “自己的情绪叫什么”;
•教“暂停技巧”:和孩子约定 “觉得要发脾气时,先去房间深呼吸 10 次,或者喝杯水,等平静了再说话”;
•家长“以身作则”:自己别动不动就发脾气,比如 “孩子打翻杯子,别骂‘你怎么这么笨’,而是说‘我们一起收拾干净,下次小心点’”,孩子会模仿家长的情绪处理方式。
四、自我认知与价值观问题11. 过度自尊 / 自负 & 12. 自卑心理:两种极端,都是 “自我认知偏差”
•过度自尊 / 自负:穿便宜衣服觉得 “别人看不起我”,考差了就躲起来;或觉得 “别人都不如我”,不听建议,说 “老师讲的我早就会了”;
•自卑:说话声音小,不敢抬头;遇到机会不敢争取,说“我肯定不行”;看到别人好就羡慕,觉得 “我永远不如他”。
•自我价值建立在“外部评价” 上:成绩好、别人夸,就觉得 “我好”;成绩差、别人否定,就觉得 “我差”,没有稳定的 “内在标准”;
•青春期“全能感” 与 “无能感” 摇摆:有时觉得 “我什么都能做到”,有时又觉得 “我什么都做不好”,陷入矛盾。
•给“无条件的爱”:告诉孩子 “不管你考多少分、有没有优点,爸爸妈妈都爱你,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”;
•夸“过程” 不夸 “天赋”:孩子考高分,别夸 “你真聪明”,而是夸 “你这学期每天都认真复习,所以才考得好”;孩子画画好,夸 “你每天都练习,所以画得越来越棒”,让他知道 “能力是靠努力来的”;
•帮他“多元发展”:除了学习,鼓励孩子参加体育、艺术、公益活动,让他在不同领域找到 “我能行” 的感觉,比如 “你篮球打得好,说明你很有运动天赋”。
核心表现:家长说“别玩手机”,他偏玩到半夜;老师说 “穿校服”,他故意穿奇装异服;不管对错,都和大人对着干,说 “你们不懂我”。
•青春期“分离个体化” 需求:想从 “孩子” 变成 “大人”,通过 “反抗” 来证明 “我有自己的想法,不用你们管”;
•家长沟通方式不当:总用“命令式” 说话(“必须听我的”“你应该怎样”),孩子觉得 “不被尊重”,就用 “反抗” 来争权利。
•别“硬碰硬”,先 “退一步”:把 “命令” 换成 “商量”,比如不说 “赶紧写作业”,而是说 “你想现在写作业,还是先玩 20 分钟再写?”,给孩子一点选择权;
•允许“试错”:孩子想穿薄衣服出门,别阻止,让他自己感受 “冷了下次就会多穿”,比说教更有用;
•多“听” 少 “说”:孩子说 “我觉得上学没用”,别立刻反驳,先问 “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呀?”,让他感受到 “你愿意听我的想法”,反抗就会少很多。
14. 早恋问题:“谈恋爱”,不是 “学坏了”,是 “情感需求” 的表达
核心表现:和异性每天发很多消息,周末约着出去玩;心思不在学习上,成绩下滑;因为“分手” 哭闹、失眠,甚至不想上学。
重要认知:“早恋” 本身不是问题,是青春期正常的情感发展;处理不当(影响学业、越界、情感受伤)才会变成“问题”。
•情感需求未被满足:家庭里缺乏温暖(比如家长很少陪、经常吵架),孩子想从恋爱中找“被关心、被理解” 的感觉;
•对“爱” 的好奇:电视、网络里的爱情故事,让孩子想亲自体验 “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”。
•别“棒打鸳鸯”,先 “当朋友”:和孩子说 “你愿意和妈妈说说他吗?我很好奇他哪里吸引你”,让他愿意和你沟通;
•定“底线”:明确 “不能单独去偏僻的地方”“不能影响学习”“不能有亲密接触”,让孩子知道 “喜欢可以,但要保护好自己”;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美国人又要疯了!Powerball彩票头奖攀升至17亿美元,全民购彩热情再次涌现
CCTV5不直播!16点30,男篮夺冠关键战,一人却9中1,还有戏吗?
致力于为广大心理教师、家长服务,天天推荐教育资讯与心理美文,已成为国内外数十万教师、家长的好帮手。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
国行 1799 元,苹果联名 JENNIE Beats Solo 4 限量耳机上市
铭凡展示 G1 Pro 迷你电脑:Ryzen 9 8945HX 处理器